【DEI還有未來嗎?企業是否還要繼續投入?】
近年來,全球對不平等議題的關注迅速升溫。2020年,美國非裔男子佛洛伊德(George Floyd)之死引爆了「黑人的命也是命」(Black Lives Matter)運動,推動企業加速擁抱多元、公平、共融(DEI),許多公司也因此將DEI納入組織文化與管理實務。
然而短短幾年,不少企業對DEI的態度便開始轉為保守與觀望。社會輿論分歧、經濟壓力上升,加上對推動成果的質疑,讓不少管理者開始反思:「DEI還有未來嗎?企業還需要繼續投入嗎?」
事實上,問題從來不在DEI本身,而在於我們是否真正理解它的核心價值,並且找到有效的實踐方式。
DEI從來不是為了追求漂亮的數字。它的真正意義,在於建立一個讓每個人都能安心做自己、願意發聲、持續成長的職場環境。也就是說,與其強調「多元人力的比例」,更應該要關注「不同的人是否真的能在這裡被接納」。
我們觀察到,那些讓員工真正「有感」的DEI推動,往往體現在這三件事上:
因此,DEI的關鍵不是「誰進來了」,而是「他們是否能留下、發揮所長」。唯有落實公平、尊重與歸屬感,DEI才能真正為企業文化帶來深度轉變。
真正讓DEI發揮長期價值的關鍵,不在於形式上辦了多少活動或設定了多少比例,而是企業是否真的改變了做事的方法。
在我們與企業的合作經驗中,能讓DEI走得穩、走得深的組織,普遍具備以下四項特徵:
不是為了形象或跟風,而是從文化出發,釐清「我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組織」,讓DEI與組織的使命與願景連結。
DEI不只是人資單位的事。需要跨部門參與、定期追蹤、由高層定調,才能成為組織變革的一部分。
將DEI精神融入招募、考核、晉升與獎酬等制度設計,才能真正影響行為與決策,而非只停留在節慶活動或訓練。
透過調查、小組討論或員工資源團體(ERP),讓不同聲音被聽見,據此調整政策與運作方式,讓共融不只是口號,而是全體員工可感受的日常。
DEI的真正目標,不是突顯差異、補貼特定群體,而是創造一個讓每個人都能被看見、被接納,並願意留下來共創價值的職場環境。一個真正落實DEI的企業,不但能留才、用才,更具備面對未來挑戰的文化韌性。
DEI從未過時,真正需要改變的,是那些缺乏深度與方向的表面作法。唯有回到初衷,將DEI結合到制度與文化中,企業才能走得更遠,也讓員工真正感受到多元共融的力量。